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

第17章 厨师祖师爷·伊尹:五味调和治大国,庖厨亦有帝王师(第2页)

 成汤第一次尝到伊尹做的菜,就觉得不一样。那碗最简单的豆羹,入口先是微苦,接着回甘,咽下去喉咙里还有点辛香,咂摸半晌,竟品出了层次来。成汤问:"这羹里放了什么?"

 伊尹放下勺子,躬身答道:"不过是寻常豆子,只是先煮后焖,火大了去涩,火小了去生,再加了点山椒去腥。其实做菜和治国一样,水火就是阴阳,五味就是百姓,得调得匀,才能合心意。"

 成汤眼睛一亮,这人不简单。第二天特意让人请伊尹来,专聊做菜。伊尹从水里的鱼讲到山里的兽,从春天的芽讲到秋天的果,最后话锋一转:"国君治理国家,就像厨师调和五味。酸不能太浓,否则伤胃;咸不能太重,否则渴燥。夏朝如今就像一锅烧糊的肉,火太旺,料太杂,就只能倒了。"

 这番话听得成汤直拍大腿,当即把伊尹从奴隶提拔为相,让他辅佐自己治理国家。后来商汤伐桀,伊尹不仅出谋划策,还教士兵们如何用火攻,如何配干粮,把厨房里的智慧用到了战场上。据说大战前,伊尹给全军做了"壮行羹",用牛骨炖了三天三夜,加了当归、黄芪,士兵们喝了浑身是劲,一举推翻了夏朝。

 成了商朝的开国宰相,伊尹还是改不了琢磨"吃"的习惯。他写了本《汤液经》,别看名字像医书,里头讲的全是食材的品性:"稻米性温,宜煮粥养胃;小麦性凉,宜磨面补虚;牛肉补力,羊肉暖身,猪肉润燥,各有各的用处。"

 他还定下了"五味调和"的规矩:酸、甜、苦、辣、咸,单尝都有偏性,配在一起才能成就美味。这道理传到后厨,厨师们做菜时就讲究起来:炒青菜要放点糖提鲜,炖排骨要加点醋软骨,连做酱菜都得拿捏好盐和酒的比例。

 他还发明了"八珍"的做法,不是说八种珍贵食材,而是八种烹饪手法:煎、熬、燔、炙、脍、渍、醢、脯,每种手法都有讲究。比如"炙"就是烤肉,伊尹要求"外焦里嫩,不焦不生",就像用人,得外有才干,内有诚心。这些法子传到民间,百姓们做菜也开始讲究章法,不再是随便乱炖,餐饮业渐渐有了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