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虚实交织,舆论反制(第2页)
街角的茶棚传来的说笑声突然拔高,"听说东洋人要吞了咱们的钱庄?可别瞎说,没凭据的事......"
苏若雪停了笔,抬头看他:"要我去盯着报社?"
"不用。"他走过去替她拢了拢被风吹乱的发丝,"你今晚要写篇文章。"
"什么文章?"
"分析《沪市清算计划》若实施,对纺织业、米行、钱庄的影响。"他指腹蹭过她腕间的翡翠镯子,那是她母亲留下的,"用苏记账房的名义,登在《申报》副刊。"
小主,
苏若雪的笔尖在信笺上洇开个小墨点。
她望着窗外渐亮的天色,忽然明白他要的不只是舆论骚动——是让全上海的百姓都看懂,这场阴谋砸的不只是商人的饭碗,是每个买菜的阿婆、拉车的大哥、上学的孩子的生计。
"我现在就去查历年银根数据。"她将信笺折好放进信封,封口时故意按得重了些,"顾先生,你说......"
"嘘。"顾承砚按住她的手,楼下传来阿福的吆喝声,"车到了。"
苏若雪看着他将信封塞进阿福手里,看他拍了拍阿福的肩,看他转身时目光扫过整座商会大楼——晨光里,"上海总商会"的鎏金匾额正泛着暖光,像团要烧起来的火。
她低头整理着桌上的信笺,指尖触到那枚并蒂莲领针。
针尾刻着的"承砚"二字有些硌手,却让她想起昨夜在通风管道里,他护着她爬过生锈铁皮时说的话:"若雪,等天亮了,我们要让他们的阴谋,晒在太阳底下。"
此刻,她望着窗外渐起的人声,忽然在信笺背面添了行小字:"欲亡其国,先乱其市;护我沪市,即是护国。"写完才发现,墨迹里浸着点糖粥的甜,混着墨香,像极了即将破晓的味道。
苏若雪搁下毛笔时,窗纸已泛出青灰色。
砚台里的墨汁结了层薄壳,她揉了揉发僵的手腕,袖底坠着的翡翠镯子磕在桌角,发出细碎的脆响。
案头堆着三本《通商条约汇编》,最上面那本翻到《辛丑条约》第十款,纸页边缘被指甲掐出细密的折痕——她昨夜反复确认过,“禁止外资以任何形式干预中国地方财政”的条文,确实能卡住《沪市清算计划》的要害。
“若雪。”顾承砚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带着夜露的凉意。
他端着一盏热姜茶,青瓷盏沿还凝着水珠,“写了几个时辰?”
苏若雪抬头,见他眼尾泛着青色,想来也守了半宿。
她将写满小楷的信笺推过去,墨迹未干的“违反条约”四字在晨光里发着温润的光:“引用了工部局存档的条约原文,又附了近三年日商在沪投资数据。”她顿了顿,指尖抚过信笺右下角的“苏记账房”朱印,“用账房名义,既避了顾家锋芒,又显得……”
“像普通商户的自发抗议。”顾承砚接过话,姜茶的热气漫上他的眉峰,“好。”他从西装内袋摸出一枚铜哨,轻轻吹了声——这是给门房的暗号。
不多时,阿文抱着个桐木匣进来,匣中整整齐齐码着二十份誊抄好的文章,每份都盖着不同商行的印章:“顾先生,同泰布庄、福兴米行的东家都说,只要能挫挫东洋人锐气,盖个章算什么。”
苏若雪将最后一份文章塞进匣里,抬眼望见顾承砚正望着窗外。
弄堂口的报童已经开始吆喝,声音裹着晨雾飘进来:“看报看报!日商密约惊现沪上——”
“比预计早了半个时辰。”顾承砚扯了扯领带,嘴角扬起一道冷笑,“《申报》头版该是苏小姐的文章。”
事实比他料想的更激烈。
当苏若雪跟着顾承砚走到商会门口时,整座外滩都被报纸的油墨味浸透了。
报童怀里的《申报》《字林西报》被抢得只剩边角,穿竹布衫的黄包车夫蹲在墙根读报,手指戳着“违反《辛丑条约》”的标题嚷嚷:“原来东洋人早把条约当手纸擦了!”戴金丝眼镜的洋行买办站在汇丰银行台阶上,举着《中法新汇报》对同行挑眉:“工部局要是不管,咱们就去公董局递请愿书!”
汇丰银行的铜门缓缓闭合,门楣上的“汇丰银行”金漆在阳光下刺得人眼疼。
顾承砚望着从门缝里退出来的日商代表松本一郎,那人身穿藏青色西装,领带却歪在锁骨处,活像被人扯着衣领拖出来的。
松本的助理攥着个皮质公文包,包扣没扣严,露出半张《沪市清算计划》的复印件——正是昨夜青鸟塞进日侨报社的那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