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诸天从流金开始江六丑
第926章 大唐双龙传(旧地重游)(第3页)
两人一前一后,踏上了通往长安的覆雪官道。一个沉默如古井深潭,一个温润似山中璞玉,身影在冬日萧瑟的背景下,显得格外突兀,又带着一种奇异的和谐。
师妃暄走在易华伟身侧稍后一步的位置,目光偶尔掠过他裹在厚袍下的身影,那剑心通明的感应始终被一层无形的隔膜阻挡着,无法深入分毫。这趟原本寻常的旅程,因这个偶遇的沉默旅人,蒙上了一层难以预料的迷雾。
通往长安的官道在雪后显得格外漫长。车轮压过冰雪的咯吱声,马蹄踏碎薄冰的脆响,是路上单调的配乐。
易华伟沉默地走在前面,灰色棉袍的下摆扫过道旁枯黄的草茎。师妃暄落后半步,清越的嗓音试图打破这份沉寂。
“看这天色,午后怕是还有一场雪。”
师妃暄望着铅灰色的天空,语气带着寻常旅人的忧虑:“兄台带的干粮可够?前面二十里似有个小镇,可以稍作补给。”
易华伟没有回头,脚步节奏不变。
“兄台是北方人?听口音,倒不太像关中人。”
师妃暄换了个话题,目光落在易华伟的背影上,试图捕捉任何细微的反应。
前方身影依旧沉默。
“这雪后赶路,寒气侵骨。在下包袱里还有些姜糖,兄台可要含一颗驱驱寒?”
她从袖中取出一个小纸包,递前一步。
易华伟微微侧头,瞥了一眼那纸包,又转回去,摇了摇头,动作幅度极小。
师妃暄也不以为意,收回纸包,继续道:“长安城想必比这山野繁华许多。听闻东西两市商贾云集,胡商蕃客络绎不绝,兄台可是去那里寻些营生?”
没有回应。只有踩雪的咯吱声。
“听说最近关中也不甚太平,有些小股流寇作乱。兄台孤身一人,更需谨慎些。”
易华伟的脚步顿了一下,极其短暂,几乎无法察觉,却依旧没有言语。
“兄台……”
师妃暄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似乎不太爱说话?”
她问得直接了些。
这一次,易华伟终于开口了,声音依旧嘶哑平淡:“习惯罢了。”
仅仅是两个字,却让师妃暄的心绪莫名地动了一下。这并非她期望中关于身份或目的的答案,只是简单的“习惯”。
但这两个字,是他对她连续几句话的唯一回应。她下意识地抿了抿唇,压下心头那丝不该有的、近乎雀跃的情绪。这感觉来得突兀,让她自己都感到惊异。
“怎么回事?”
师妃暄暗自蹙眉。身为慈航静斋当代传人,修习《慈航剑典》至“剑心通明”之境,心境早已澄澈如水,不为外物所扰。
这陌生男子的冷淡疏离,本该如同拂面清风,不应在她心中留下任何涟漪。可为何,仅仅因为对方吝啬地吐出两个字,自己竟会生出一种…得到回应的满足感?甚至隐隐希望他能再说点什么?这绝非剑心通明该有的反应。
师妃暄迅速收敛心神,面上依旧维持着秦川那份书生的温和与些许被冷落后的尴尬:
“习惯…也好。这世道,少说少错。”
她自嘲地笑了笑,随即又抛出一个问题:“兄台到长安后,可有落脚之处?若暂无,南城有几家客栈还算干净实惠。”
易华伟目视前方被雪覆盖的漫长道路,只回了一个字:“有。”
师妃暄的心,又因这一个字,不受控制地轻轻一跳。她立刻警觉,强行将注意力转向路旁被积雪压弯的枯枝,默念静心口诀。
这同行的沉默旅人,比任何滔滔不绝的雄辩或刻意隐藏的敌意,更让她感到一种深不可测的压力,以及一种…难以抗拒的探究欲。她的剑心通明,在这个人面前,似乎失去了惯有的清明。
(本章完)
师妃暄走在易华伟身侧稍后一步的位置,目光偶尔掠过他裹在厚袍下的身影,那剑心通明的感应始终被一层无形的隔膜阻挡着,无法深入分毫。这趟原本寻常的旅程,因这个偶遇的沉默旅人,蒙上了一层难以预料的迷雾。
通往长安的官道在雪后显得格外漫长。车轮压过冰雪的咯吱声,马蹄踏碎薄冰的脆响,是路上单调的配乐。
易华伟沉默地走在前面,灰色棉袍的下摆扫过道旁枯黄的草茎。师妃暄落后半步,清越的嗓音试图打破这份沉寂。
“看这天色,午后怕是还有一场雪。”
师妃暄望着铅灰色的天空,语气带着寻常旅人的忧虑:“兄台带的干粮可够?前面二十里似有个小镇,可以稍作补给。”
易华伟没有回头,脚步节奏不变。
“兄台是北方人?听口音,倒不太像关中人。”
师妃暄换了个话题,目光落在易华伟的背影上,试图捕捉任何细微的反应。
前方身影依旧沉默。
“这雪后赶路,寒气侵骨。在下包袱里还有些姜糖,兄台可要含一颗驱驱寒?”
她从袖中取出一个小纸包,递前一步。
易华伟微微侧头,瞥了一眼那纸包,又转回去,摇了摇头,动作幅度极小。
师妃暄也不以为意,收回纸包,继续道:“长安城想必比这山野繁华许多。听闻东西两市商贾云集,胡商蕃客络绎不绝,兄台可是去那里寻些营生?”
没有回应。只有踩雪的咯吱声。
“听说最近关中也不甚太平,有些小股流寇作乱。兄台孤身一人,更需谨慎些。”
易华伟的脚步顿了一下,极其短暂,几乎无法察觉,却依旧没有言语。
“兄台……”
师妃暄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似乎不太爱说话?”
她问得直接了些。
这一次,易华伟终于开口了,声音依旧嘶哑平淡:“习惯罢了。”
仅仅是两个字,却让师妃暄的心绪莫名地动了一下。这并非她期望中关于身份或目的的答案,只是简单的“习惯”。
但这两个字,是他对她连续几句话的唯一回应。她下意识地抿了抿唇,压下心头那丝不该有的、近乎雀跃的情绪。这感觉来得突兀,让她自己都感到惊异。
“怎么回事?”
师妃暄暗自蹙眉。身为慈航静斋当代传人,修习《慈航剑典》至“剑心通明”之境,心境早已澄澈如水,不为外物所扰。
这陌生男子的冷淡疏离,本该如同拂面清风,不应在她心中留下任何涟漪。可为何,仅仅因为对方吝啬地吐出两个字,自己竟会生出一种…得到回应的满足感?甚至隐隐希望他能再说点什么?这绝非剑心通明该有的反应。
师妃暄迅速收敛心神,面上依旧维持着秦川那份书生的温和与些许被冷落后的尴尬:
“习惯…也好。这世道,少说少错。”
她自嘲地笑了笑,随即又抛出一个问题:“兄台到长安后,可有落脚之处?若暂无,南城有几家客栈还算干净实惠。”
易华伟目视前方被雪覆盖的漫长道路,只回了一个字:“有。”
师妃暄的心,又因这一个字,不受控制地轻轻一跳。她立刻警觉,强行将注意力转向路旁被积雪压弯的枯枝,默念静心口诀。
这同行的沉默旅人,比任何滔滔不绝的雄辩或刻意隐藏的敌意,更让她感到一种深不可测的压力,以及一种…难以抗拒的探究欲。她的剑心通明,在这个人面前,似乎失去了惯有的清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