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弹劾丞相
河北之地,眼看就要在金人的铁蹄下再次糜烂。
面对如此危局,崇祯迅速作出决断。
他深知李纲身为左丞相,军政重担一肩挑,北伐失败,首当其冲的便是他。
然而,当前大宋内忧外患,贤才难觅,李纲虽有失误,其忠心与能力仍是朝廷不可或缺的支柱。
为了稳固军心,挽回颓势,崇祯并未首接问罪李纲,而是先着手稳定河北局势。
他急调素有“八字将军”之称的王彦,任命其为河北节度使,留守大名府,节制河北兵马。
王彦以忠勇著称,深得军心,由他坐镇,可有效震慑金军,并整合溃散的宋军残部和河北义军。
同时,为了配合军事行动,崇祯又任命了一位河北巡抚,专司河北政务,以期军政并举,尽快恢复地方秩序。
节度使作为一省军事长官,位居正二品;
巡抚作为一省政务长官,亦是正二品大员。
这两项任命,暂时稳住了河北局势。
左丞相李纲,也被召回南京。
他从前线回到金陵后,还未来得及卸下征尘,就因北伐失利,成了众矢之的。
首先发难的,是自河北而来的一封弹劾奏章。·优,品,小`说?徃· +哽·新_醉/全¨
上书者,乃是一名籍籍无名的河北武节郎李孝忠。
这名小小的七品承节郎,竟敢千里迢迢上书弹劾当朝左丞相。
“……陛下明鉴!臣河北武节郎李孝忠,冒死上奏!”
“河北战局糜烂,真定大败,皆因左丞相李纲,刚愎自用,独断专行,轻敌冒进之故!当初朝廷收编太行山义军,本意在于以义军为辅,牵制金人。”
“然李相国视义军如草芥,不予及时支援,致使五马山等忠勇义士,屡遭金人各个击破,血洒疆场!此等失策,致使河北义军心寒,战意消弭!”
“更有甚者,杜充之辈,胸无大志,贪功冒进,此等败军之将,何以能执掌东路大军?”
“臣以为,李纲丞相用人不察,指挥失误,实乃贻误军机,罪责难逃!若不严惩,恐寒天下忠义之士之心,更将耽误国家大事,社稷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