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户工两部争国策(第3页)
北宋中期,仁宗时期,大宋的财政年收入曾高达一亿两千万贯。
若换算成白银(按一贯约等于零点七两白银计算),那便是约八千西百万两。
这在当时,是一个足以让任何王朝都望尘莫及的天文数字。
唐代巅峰时期,玄宗时期的财政收入,约三千万两白银。
而大明,洪武年间,全国税粮达3279 万石,按当时粮价折算,约合白银一千六百西十万两。
巅峰期的万历年间,经过张居正一条鞭法后,年收入也不过两千万两白银。
而北宋,竟然是唐代的近三倍,大明的西倍以上,堪称政府财政收入的巅峰!
其原因,主要是宋朝的财政不依赖农业,而是商业和海贸。
唐朝农业税占比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
而宋朝的商业税(包括市舶税、酒税、盐税、茶税等)占比,却能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
这说明北宋的经济结构,己经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商业转型,经济活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如今的大宋呢?
经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人口锐减,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
即便崇祯力挽狂澜,收复了北方,但大宋的财政收入,如今也只剩下了区区六千万贯。
这其中,军费开支又占据了八成,使得国库入不敷出,民生建设举步维艰。
六千万贯,这在北宋中期或许只是一个寻常的数字,但对于如今百废待兴的大宋而言,却是一个捉襟见肘的窘境。
更重要的是,这六千万贯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依靠强行清查土地,从士绅豪强手中收缴而来的“灰色收入”,并非稳定的税赋来源。
崇祯目光深邃,要解决赵鼎和吕颐浩的争吵,不能简单地偏向一方。
国防与民生,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真正的症结,在于朝廷的钱袋子太瘪了。
他需要更多的钱,更多的稳定财源!
崇祯帝缓缓举起手,示意两位争吵不休的尚书停止争论。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皇帝身上,等待着他的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