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文气的根源(第3页)

 “也正因如此,这里的安稳中带着一种喜乐,让愿力比前几个镇子更为凝重。可这份凝重,不是压抑或怨怼,而是众人一心向着共好共荣的想望。” 

 琰琋听完,怔了怔,随即侧目问:“又是沅涣告诉妳的?” 

 沅澄唇角弯起一抹浅笑,那笑意轻缓却意味深长,偏偏笑得让他心口一紧——因为两人都心知肚明并非如此,却谁也没有打破眼前这份默契的意思。 

 ——— 

 鸣玉镇 

 镇口的石桥横跨在碧水之上,桥下河道分成两汊,将镇子环抱成一轮半月,两岸青砖黛瓦的楼阁相映成趣,临河植柳,枝影垂落在水面,风一拂便如墨晕开纸。 

 镇后的鸣玉山不高,却林木蔽日,山腰一脉清泉顺石流下,正对着山门处的书院,书院依山临水而建,轩廊飞檐间隐约可见立于山巅的文峰塔,七层塔影如一支首入云天的笔,将山河之势凝于一点。 

 那位置,正是龙脉转折之处,气势内敛而不外泄,生生养养,足以孕育出连中三元的状元之才。 

 入镇后,文气更盛,街头巷尾,茶肆内外皆是谈诗论赋之声;临河的诗社挂着当年春会的联句,还有后生指点着某句的精妙;纸墨行的掌柜正与客人讨论新出的雕版字体该如何更契合礼记的篇章。 

 沅澄静静感受着这股流动的气息,察觉愿力并非一味走向坏处。 

 相反,它像是一层温润的护幕,将这片文脉与才气包裹其中,让战火之外的喧嚣都无法侵扰,这样的保护,不只是护住了人,更护住了文化的传承。 

 虽然柳蘅的情感一生未得如意,却在另一条路上大放异彩——这鸣玉镇的盛文气息,正是她的手笔,也是她得以保有天下文气的根源。 

 沅澄走在青石路上,忽而回头望向身侧的男人——那个曾经身为朝廷重臣的琰琋,唇角微动,道:“恩科要开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