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登堂入室(第2页)
接下来,重头戏来了——审议林渊的方案。
张科长再次起身,带着几分自豪,详细介绍了方案的主要内容。
他讲得唾沫横飞,极力突出方案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他讲完后,会议室里出现了一阵短暂的沉默。`1′4~k¢a·n¨s~h!u!.,n+e!t·
不少人脸上都露出惊讶和思索的表情。
这份方案,确实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写得滴水不漏,面面俱到,几乎挑不出毛病,但又隐隐感觉到,其中许多条款,似乎都在无形中强化了厂办和宣传科的权力。
终于,有人开口了。
是工会主席,一位老成持重的女同志。
“方案写得确实很全面,想法也很好。”
她斟酌着词句,
“不过,这里面提到的一些措施,比如‘厂社联动’、‘创建信息反馈渠道’,还有这个‘工作小组’,是不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工会这边人手一直很紧张,恐怕…”
她的话没说完,但意思很明白。
这方案好是好,但活谁干?别最后都落到我们头上。
李主任刚要开口,没想到,林渊的声音平静地响了起来,他微微躬身示意:“各位领导,我能补充几句吗?”
李主任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眼中带着一丝鼓励。
林渊站起身,目光平静地扫过与会者,语气沉稳,不卑不亢:
“主席考虑得非常周到。关于人手问题,在起草方案时我也思考过。方案的内核思想是‘集成资源,形成合力’,并非要求各部门额外增加大量人手。”
他顿了顿,继续清淅地说道:
“例如‘厂社联动’,初期可由厂办和宣传科牵头,与街道创建定期沟通机制,各车间科室只需指定一名连络员,定期反馈情况即可,无需额外增派人手。‘信息反馈渠道’的管理,可由宣传科下属的广播站兼管起来,我们增加一点工作量,完全可以消化。”
“至于‘厂大院思想建设工作小组’。”
他话锋一转,看向了李主任,“这更需要的是统筹和协调能力,而非单纯增加人手。小组可以是一个协调机构,日常具体工作还是分解到各现有部门按职责落实。小组的作用是确保大家步调一致,避免推诿扯皮,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