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选甲(第2页)
可话说回来,暗甲的防御力终究逊于明甲,且并非真的耐锈,反倒因锈在布下,更难维护。
明代边军之所以多用暗甲,说起来最开始竟是与朝廷官员每年巡边阅兵有关。/k?a*n^s`h-u_y.e~.¢c*o?m_
每逢检阅,士兵必得拆解札甲,将甲片除锈、打磨、抛光后重新编缀,来回折腾,足要一个月,费钱又费力。
不维护还不行,阅兵时甲胄的新旧亮暗,本就是评判军队状况的最要紧标尺。
当兵的熬不住,后来试着给铁甲涂防锈漆,效果却有限。
最后干脆换上布面甲,即便甲片锈烂了,外头瞧着依旧齐整,倒也能应付检阅。
这般一来,布面甲的普及,实则是边军与朝廷来回博弈的结果,并非因其性能优越,反倒暴露了边军渐失控制、人心涣散的窘境。队伍不好带了,便是这般光景。
嘉靖年间戚继光就明言说过,暗甲、布面甲,本就是糊弄上官检阅的物件。
明甲保养得用心不用心,检阅时一眼便能看穿;暗甲里头的甲片烂透了,外头却瞧不出丝毫破绽。
明朝官方也早有定论:暗甲不如明甲。建奴的精锐白巴牙喇,穿的便是明甲;中层红巴牙喇用布面甲;普通披甲士卒则着锁子甲。
明军后来普遍换用布面甲,暴露的恰是边军失控、后勤崩坏的困局。
到了万历末年与后金开战后,对布面甲的吐槽更烈。
有大臣上奏,说明军士兵穿布面甲时,多只用套带松松垮垮缠在身上,瞧着邋遢不堪。真到了战场上,后金兵器打在明军身上,甲胄瞧着完好无损,披甲的士兵却往往首接嘎掉。
症结便在于布面甲的甲片独立性太强,除了接触性叠压,每甲片与周遭甲片毫无关联,全无整体性可言,全靠士卒躯体硬抗甲片传递的动能。
后来北地边军与建奴作战,只得“叠甲”。即为身上套个两三件甲胄,才敢上阵肉搏。
虞承文大略讲完明甲与暗甲的区别,寇汉霄、阎宗盛都是行伍老手,早己知晓其中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