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改良造纸
这天傍晚,他叫住刚算完账的曹正,手里捏着张皱巴巴的纸。
上面是醉仙居半个月的采买清单,其中“纸墨”一项画了个红圈,数字格外扎眼。
“曹正,你这清单上,买纸就花了五十两?”
张净指着红圈处,语气里带着些疑惑。
“不过是记记账、写些菜单,怎么要这么多钱?”
曹正叹了口气,把账本摊开在桌上,指着其中一页。
“寨主您不知道,现在的纸可金贵着呢!县城里面最好的‘连西纸’,一张需要五十文钱;就是最粗糙的‘草纸’,一张也得二十文钱。”
“这半个月,光是记账、写菜名、给张文海送分红的单子,就用了一千多张纸,可不就花了五十两?”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
“要是往后建学堂,学生们写字、印课本,那用纸量,怕是一个月就得百八十两,咱们就算有醉仙居的利润,也扛不住啊!”
“建学堂”三个字,张净在心里盘算了许久。
自从掌控了无棣县的钱粮和武力,他就清楚,要真正站稳脚跟,还得抓“舆论”。
无棣县的百姓大多不识字,听风就是雨,县里的几个老儒垄断了讲学的权力,平日里总在百姓面前说“义勇营是草莽”“流民是乱民”,长此以往,就算有张文海的官方备书,民心也会动摇。
只有建学堂,教百姓识字,培养自己的士子,才能把舆论牢牢抓在手里。·s~i`l_u?b¨o′o.k-..c?o*m¨
可曹正的话点醒了他:纸墨是建学堂的第一道坎。
若是连纸都买不起,谈何兴教?
张净皱着眉,手指敲着桌沿,突然想起前世读过的“蔡伦造纸”典故。
蔡伦用树皮、破布、渔网造纸,成本低,产量高,海边最不缺的就是破渔网和芦苇,或许能照着这个法子改良!
“曹正,你去寨里找找,有没有以前在造纸坊做过的工匠?”。
张净突然起身,眼里亮了起来,“特别是懂用植物纤维造纸的,哪怕只是当过学徒也行!”
曹正愣了愣,随即反应过来:“寨主您是想自己造纸?”
“俺这就去问!前几天安置流民的时候,好像听人说过,有个叫王老实的老工匠,以前在南方的造纸坊待过,现在在蛇岛帮着修木屋呢!”
当天傍晚,曹正就把王老实领进了聚义厅。
老工匠约莫六十岁,手上满是老茧,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粗布衫,见了张净,局促地拱了拱手。
“草民王老实,见过寨主。”
“王师傅不用多礼。”张净请他坐下,亲自倒了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