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章 我等你给我一个杀你的理由(第3页)
看完后的曹操不得不承认,曹禧是用心的。
儒家的那些迂腐之说,尽让曹禧剔除,其中更多的纳入诸子百家,以令各家那些坚持利国利民的说法,为天下人所习得。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曹禧告诉天下人,若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们无法让百姓吃饱穿暖,甚至让百姓受尽苦难,民不聊生,这个事,不用忍,揭竿而起。
倒有人就此事再三和曹操提过,认为曹禧教人谋反这个事不妥当。
可惜,曹操压根不认为有何不妥当之处。
这个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
当皇帝不能让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不反等什么?
必须不能忘记提及刘邦此人。
当年秦末之时,刘邦这个汉太祖高皇帝不也是因为民不聊生,因此才会揭竿而起?响应天下的农民起义,从而得的天下?
刘邦最后为何得天下,这个道理曹禧都明白,怎么,一个个装糊涂不懂?
装糊涂是不敢的,他们绝无此意。
揭竿而起的事,不用谁教。
况且,曹禧只是告诉人们这个事,要是反,现在反的是谁?曹操!
曹操压根不认为这算是事,旁的人也无须太过计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这样的一句话,曹禧明白了,因此也不介意教导这些人,往后如果曹操治下不能国泰民安,不能让百姓有地种,有粮吃,便应该揭竿而起。
曹操一番表态,无人敢多言。
曹操都无所谓曹禧教人反,他们再多嘴多舌,显得他们一个个居心叵测。
“那是自然。”曹禧骄傲的昂起头,转头分外认真的同曹操道:“要是将来有机会,天下一统时,定要想办法改律法,所谓听亲亲相隐这一条,是让家凌驾于国之上。”
所谓的亲亲相隐,是律法明令禁止亲眷们不能告发父母亲人,否则便是大不敬。
这个事,曹禧看到的时候首接傻眼了。
这不是让一家的利益凌驾于国家之上吗?
曹操怔了怔,骑马的动作随之一停,转头望向曹禧,曹禧认真的点头道:“孔孟之中,有谁提出此法?”
此话落下,曹操如同被人醍醐灌顶。这是谁提出来的?
“天下儒生多以误国。大汉因何至此。难道不就是因为儒生们?”儒生都是些什么人?其中很多都是一些各有各的盘算,有自己私利,甚至不在意国家乱,更不在意民不聊生的人。他们只要自己得利。曹操捏紧了马绳,随后正告曹禧道:“此事在天下没有一统前,不能提。”
真要是把这一条亲亲相隐改了,天下世家贵族豪强必不能容曹氏,那个时候,再想一统天下会更难。曹操是这么一个意思。
“知道,我都说了,等天下一统再说。”曹禧提出问题所在,非为了立刻解决,只是让曹操思考此事的可行性,要不要做,做到何种地步。
曹操暗松一口气。曹禧哪怕心里有想法,明了很多规矩看不惯,但一时半会看不惯也只能看,不能乱来,否则于局势不利。
“你这孩子怎么还挑起律法的错。”曹操继续策马前行,眉头紧锁,不解曹禧为何突然找起律法的错。
“因为当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以外儒内法之道治天下,他还是让儒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亲亲相隐这个事,律法的本质是为了抵制人性之恶。既如此,是不会容忍为恶,更不会愿意让人助桀为虐。亲亲相隐这一条,是腐儒们的想法,在他们心中,个人的利益凌驾在国家之上。因此,皇帝谁当无所谓,只要他们依然活着,依然享受了荣华富贵,这才是最重要的。”曹禧自然是想起世修降表的事了。
流水的王朝,铁打的儒生。
无论王朝怎么更迭,儒生依然是儒生,治国安天下的依然是他们。
朝代的兴亡,少不了儒生在其中兴风作浪。
曹操张了张嘴,曹禧随口道破一些在别人看来压根不是问题的问题,并对此质疑,这样的孩子,曹操难免担心了。
“阿爹放心,这些话我只跟阿爹说,连阿娘我都没有说过,我怕吓着她。”曹禧还能不明白,有些话是不能说的,尤其是不能和丁夫人多说。
观曹操的反应,他何尝不是也给吓着了?
曹操一时无言。
“放心放心,我又不是什么话都跟人说。”曹禧忙安抚曹操,希望曹操别多想,她肯定是不会跟人说她的这些想法的,要说只会跟曹操一个人说。
那什么,曹禧也是在试探,曹操的底线在哪儿。
曹操无须叮嘱,该懂的道理,曹禧无须他再三提醒,全明白。
好在,军营到了。
之前没能上着的课,终于是上了。
曹禧一个半大的孩子站在一群将士前,嗯,压根看不到曹禧。
曹禧走上台,见下方站的数百将士,不见慌乱,反而朝他们作揖,“诸位将士们有礼。”
啊,未免太客气了。
这见礼,礼不一定和曹禧一样的标准,抱个拳也算了。
“小娘子有礼。”心里虽然犯嘀咕,曹操怎么能让曹禧一个孩子给他们上课。那什么,上就上吧,也不是什么不可以的事,总归司空家的孩子,肯定比他们这些粗人读的书要多,懂的道理也多。
“诸位请坐。”曹禧相请之,让他们都坐下听。否则一个个站着,她还得抬头看他们,仰头脖子酸。
面面相觑半晌,瞥过旁边的将军,得了对方颔首。
行,让他们坐下,那他们都坐下。
人坐下了,曹禧首接了断的道:“先前因为改军法的事,军中不太平,想必诸位中未必没有骂我的人。认为要不是因为我提出改军法的事,也不会折腾出那么大的事。但问诸位一句,入城抢掠一事是对是错?”
曹禧不是那喜欢跟人绕弯子的人,首接干脆的追问,怎么样,他们认为入城抢掠的事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