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科举风波(二)(第3页)

 很快,便是窸窸窣窣的磨墨声,继而,数千支毛笔蘸饱墨汁,落在宣纸之上,发出细密如春蚕食叶般的沙沙声响。

 这声音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无形的洪流,承载着个人的抱负与家族的兴衰,在这座帝国的核心考场内汹涌奔腾。

 日至中天,有差役分发简单的饭食清水。

 但许多学子沉浸其中,竟忘了食用。日落西山,号舍纷纷点上蜡烛,点点灯火如同星海,照亮了无数张或凝神思索、或奋笔疾书的年轻面孔。

 这一夜,贡院无眠。

 三场考试,九日煎熬。

 当最后一场考试的结束锣声敲响时,有人如释重负,长吁一口气;有人怅然若失,望着未写完的试卷面色惨白;还有人已然虚脱,需由差役搀扶方能走出号舍。

 而对他们而言的结束,对另一群人,却仅仅是忙碌的开始。

 试卷被迅速回收、密封、编号。

 在重兵看守下,试卷被送入戒备森严的阅卷场所——内帘。阅卷官们早已准备就绪,他们将被隔绝于此,直至阅卷全部结束。

 烛火再次被点亮,却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评判。

 墨香依旧浓郁,却混合着红墨批阅的气息。试卷堆积如山,每一份都关系着一个学子的前程,更关系着新朝第一次科举的声誉与国家的未来。

 空气仿佛凝固了。压抑的忙碌取代了考试的喧嚣,一种更为深沉、更为紧张的寂静笼罩下来。

 批阅、荐卷、复核、争论……所有流程都在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一丝不苟地进行着。

 贡院至公堂内,烛火摇曳,将伏案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投在四壁书架上,如同晃动的鬼魅。

 空气里弥漫着陈年墨锭的枯涩香气、新墨的微腥,以及一种无形却无比粘稠的压抑感,那是成千上万份试卷、成千上万个命运堆积于此所带来的沉重。

 沈臣清揉了揉酸涩发胀的双眼,指尖能清晰地感受到眼球的疲累跳动。

 他将又一份同考官荐上来的试卷审阅完毕,放到一旁“中平”的那一摞。

 文章四平八稳,格式工整,辞藻也算得体,挑不出大错,却如一碗温吞白水,毫无滋味,更无那股子支撑起锦绣文章的魂魄。

 他出身寒微,正是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此番被钦点有幸为副考官,沈臣清太清楚笔下每一个字对于考场外的寒门学子意味着什么——那是悬梁刺股十余年的心血,是改变家族命运的唯一阶梯,是鲤鱼拼尽全力也要跃过去的龙门!

 正因如此,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对每一份经由他手的文章都审慎至极,唯恐明珠蒙尘,更惧鱼目混珠。

 这时,一位姓王的同考官步履迟疑地走近,脸上带着几分困惑与不确定,将一份朱卷(誊抄后的试卷)轻轻放在他案头。

 “沈大人,”

 王同考压低了声音,仿佛怕惊扰了这至公堂内固有的秩序,“这份卷子……下官在誊录时便觉有些异样,实在拿不准,特来请您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