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向宗回 高公绘: 我也可以听话,我(第2页)
所以,趁着他还能动弹,多结善缘才是正道。
另外一个大首领溪巴温,更是曾出‘丁壮千人,以助修寺’。
于是,他直接将这名单里的一个黄隐录用
的人,挪到了外舍生的名单,取代了宗泽的位置。
曹佾微笑起来:“这就有劳两位贤侄孙了!”
这谁受得了?
所以,两位国亲都是愁眉苦脸。
招生方式,采取地方推荐+太学考核的办法,一般每年集中考试一次,这就是补试了。
“切记切记……我等外戚,最紧要的就是一个‘忠’字!”
“不过,若官家能给一个差遣,吾必全力以赴!”
恐怕如此美玉良才,就要就此埋没了。
半年下来,也是赚的盘满钵满。
今年甚至开始有西域那边的胡人,也参与了进来。
资圣寺的建设、用工,基本都是吐蕃人和横山的羌人甚至是党项人包圆了的。
然后,他就知道了是谁在搞鬼?
国子监司业黄隐!
“黄从善!”
若是,这个叫宗泽的家伙,是一个纯粹的关系户。
曹佾眯着眼睛,笑着上前扶起这两位国亲,说道:“老朽老矣,腿脚不便,却是让两位贤侄孙久等了。”
自然,向宗良也好,高公绘也罢,能高兴的起来才怪。
他还是有些骨气的。
而,赵煦知道,一般而言太学补试名单的最后那几个名字,大概率都是那种成绩不合格,但碍于举荐此人的大臣的来头,太学只能硬着头皮录取的人。
哥哥家的孩子,一出生,就比自己家的孩子少奋斗十年甚至二十年。
按照赵卨上书的奏疏说就是:管勾熙河兰会边防财用公事臣宗回、公绘,在熙河遵朝廷典章,外抚羌、狄,内安百姓,兴学重教,可堪良臣也!
每天在家里,抓耳挠腮,好几次都忍不住想要入宫,到官家面前表忠了——官家,我也可以听话,我也可以做事,我也想赚钱升官呐!
早在去年的时候,黄隐就已经在国子监里,鼓噪舆论,要反攻倒算,甚至想要废除太学以字说、三经新义考核的制度。
向宗良却是摇摇头,心事重重的道:“不瞒景弼,吾实不知。”
这就是横行官了!
而且不是汴京城里的那种,纯粹是靠着磨勘、推恩的虚衔。
皇帝,就是可以这么任性的随便找理由来提拔人。
向、高两人,又和抬着曹佾来的曹欢等人见了礼,然后就对曹佾再拜:“侄孙等乞扶郡王入宫。”
只要忠了,其他一切问题都可以忽略。
也就是说,可能往年录取前十名。
自从高公纪、向宗回去了熙河路,朝野内外,对这两位国亲的吹捧就多了起来。
他到的时候,向宗良已经在这里等了很久了。
而在京的外戚,跟着官家,一起做对北虏的买卖。
一年下来,至少可以赚百万贯。
根据当地的走马承受以及地方文武大臣的报告。
一零四.二三三.二四三.一八四
天子真正重视的,只有殿试和上舍生的考核。
对自诩为荆国公学术上的衣钵传人的陆佃而言,这就是死敌了。
可惜,碰到赵佶、完颜构父子这一对活宝。
而内舍生升上舍,其实一般也取决于上舍生们够不够努力。
他们到任不过一年,却已经要连续两年超额完成朝廷给熙河兰会路边防财用司制定的买马额。
向宗回、高公纪的例子不提,单单就是高遵惠在广西那边,混的风生水起,都舍不得回京,就足见一斑。
偶有微调,也都在一个固定范围内。
典型的例子,就是钱家。
但太学不一样。
熙河地方上的汉、羌豪强,甚至是横山里的羌人头领、吐蕃的大首领们,也都对这两位国亲大加称赞。
人家的子孙,依旧可以和天家联姻。
向宗良、高公绘听着,都是若有所思,然后纷纷拜谢:“郡王教诲,实在是拨云见月,令侄孙等醍醐灌顶……”
自然要减掉一个。
科举三年一届,大体上参与人数和录取人数,都是固定的。
理由更是极为荒缪——名字吉利,朕很喜欢?!
要不要这么荒唐!
陆佃深深吸了一口气,让人去将这个叫宗泽的太学生的补试卷宗以及脚色取来。
“不敢!”
赵煦就在名单的末尾看到了一个让他动容的名字——宗泽。
满腔热血与满腹忠诚都喂了狗。
简单的来说,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向宗良、高公绘立刻就上前,一左一右,扶着曹佾,就像是曹佾的子弟一样。
好多去资圣寺朝圣的人,甚至以为自己能参与修建这样一个供奉佛牙舍利的圣地而自豪。